这边,困于图文时代流量存量时代的BAT,苦苦决战小程序。那边,快手、抖音率先引爆短视频,开启流量新增量时代。
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7%至5.01亿,短视频广告市场规模也增长至117亿人民币,数据可观的背后,是待挖掘的可持续增长。
短视频迅速扶持起抖音、快手两大互联网企业,再次验证了流量红利的威力,同时,也为互联网行业开垦出另一片无主的肥沃草场。新的机会降临,巨头起头跟进,毕竟跑马圈地的方式,虽然野蛮但也诱人多了。
当然,其实巨头们也不得不参与这场短视频的较量——图文时代的社交、电商、搜索,到短视频时代的社交、电商及搜索,说到底都是“注意力经济”,短视频多了一分,图文必然就少了一分。老牌巨头们要想不被踢出局,就必然要加入。
简单说,短视频带来又一流量增量时代,又是互联网企业熟悉的跑马圈地、争夺流量的游戏,继续用户人数、停留时长的较量。
这一波流量之争中,除了抖快两大短视频巨头外,BAT依旧是主要参与玩家:
这其中,腾讯下了大功夫,但奈何“起了个大早,没赶上晚集”:从最初孵化微视;到战略性放弃微视,改投资快手;再到抖音黑马杀出,率先实现2亿月活,腾讯“复活”微视,砸钱、砸流量、铺开短视频矩阵,但依旧难敌抖快;2020年初,腾讯在微信单设“视频号”入口,发出最强一击。
相比腾讯守着社交基本盘,后院稳定,在短视频赛道四面出击外,百度和阿里似乎更为谨慎些(虽然百度短视频一度也怒砸百亿在春节晚会):
短视频发展初期,阿里受威胁最小,甚至一度受益,毕竟那时娱乐和消费的界限还未完全消除,而短视频营销的最终导流方向,还是淘宝;后期,阿里虽试水短视频,比如淘宝增加短视频模式,又比如2019年,收购Vmate,在印度市场和抖快竞争,但都反响平平;
而百度这边经历了升级百度图片、推出榴莲、好看、伙拍、全民小视频等一众短视频APP,2019、2020年参与春节红包大战,战略上,尝试以微剧赛道突破。直到今天,短视频依旧是百度移动生态重要一支。
百度移动生态系统:短视频只是内容矩阵的一部分,用以吸引和留住用户。
BAT在短视频赛道的努力或不努力,已成定局,而背后也有自身的考量。在上一轮存量时代,巨头们正埋头准备精耕细作,运营用户时,短视频在疫情的推动下,如吸水泵一样,快速将流量吸附过来,造就了一个新的流量增量。
而这背后有两点要清晰地认识到:一是,短视频巨头快速且大量吸附流量下给互联网巨头的机会不多,二是,留给抖快两个短视频巨头的时间也不多,没有那么多跑马圈地的时间,就要进入流量变现、用户运营的阶段了。
回到当下,抖快的月活难以增长,一方面要专注电商、另一方面还要发力本地生活。这也意味着流量再次来到存量时代,来到了与几年前一样的时刻——要留住用户、要经营用户、要打造一个可聚合所有APP的超级平台。而近日,抖音小程序的上线似乎也说明了,其打造超级平台的最佳解法。
在抖音的打法中,短视频流量吸引+小程序深度经营是连接买卖两端的左膀右臂——短视频是前端,兴趣种草的销售线索,小程序帮助完成最终交易。消费行为、习惯等深度沉淀在小程序中,帮助商家商家更了解用户、更精准营销。
事实上,仔细扒拉短视频时代以来BAT的动作,可以发现,小程序从未消失,只是在BAT短暂地参与流量争夺时,被暂时搁置,准确地说,是被藏在了幕后。
对腾讯,小程序属于赔本赚吆喝,疫情时代,健康码、行程卡成了国民每日必备,社会工具背后,腾讯躺着赚了流量和用户心智,但可惜的是,并未变现;
对百度,小程序蛰伏蓄力。一边,小程序联系百度系各内容矩阵,实现流量互通;另一边,托管页作为前端,通过高确定性的销售线索,精确对接商家和消费者,实现广告变现(2022Q3,托管页收入占百度在线营收的51%)的同时,为小程序后续打造超级平台积累基础——托管页一次对接商家和用户后,可转化在百度的商家小程序上,帮助商家进行私域转化;
对阿里,小程序优势渐去,需要新力。虽没有更多动作,但围绕消费、支付行为的一系列小程序,依旧牢牢坚守阵地(不得不承认的是,在水电、社保缴费等生活领域,腾讯开始分一杯羹);而阿里最初获得大众热捧的蚂蚁种树、蚂蚁庄园等小程序游戏,新意和吸引力缺乏,小程序后续接力不足。
总得来说,经历短暂的短视频“吸水泵”后,小程序作为流量存量时代变现的最后一环,即将继续浮出水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