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圈的出现,让微信从通信工具变成了社交平台;兼具媒体和电商属性的公众号,也一度改变了国内互联网及媒体产业的游戏规则;反观小程序,介于原生APP和H5之间,微信没能一家独大,各类玩家有着风格迥异的产品、商业逻辑。
以百度为例,早在2013年,百度就曾推出过“轻应用”,为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、资源和后台支撑技术,将APP移植到百度,即搜即用,但彼时移动互联网、4G网络并没有成熟,轻应用随之夭折。
直到微信小程序横空出世,在它的“封闭”攻势之下,互联网巨头布局小程序成了战略必然。
从上一阶段的结果来看,小程序已经由一家独大,走向百家争鸣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2018年由9家手机厂商推出的快应用联盟,但因厂商本身的竞争关系,发展并不均衡,加上APP与免安装应用的冲突,结果是不了了之;据新眸不完全统计,QQ、360、美团、抖音算上支付宝小程序打通的阿里系App,几乎囊括月活榜的前30应用。
再比如早期的支付宝小程序,就是先服务阿里内部平台业务场景化,之后才转向商业化探索,管仲(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总经理)认为,“支付宝小程序是结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能力的连接器。”对于微信的小程序来说,这是一个新逻辑。
从《支付宝私域运营白皮书》到生活号测试升级,以及将集五福活动面向商家开放,消费者通过线下扫码、线上搜索进入相应小程序,进入“生活频道”的商家生活号后领取福卡,直接切入商家私域,通过生活号引流至小程序。根据公开数据,截至去年6月,支付宝小程序数量已经超过300万,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亿。
最后,我们再聊聊百度的智能小程序。
流量包括百度系产品如百度App、百度贴吧等,以及与百度合作的App如58同城、携程、爱奇艺。它和其他玩家最大的不同,是开发者只需改动几行代码,就能把其他平台的小程序转化为百度的小程序,但中心化的特征让用户并不能通过搜索找到小程序入口,这对于新用户来说,个人主页被强制推荐四个小程序,多少有点竞价排名的意味。
对比来看,支付宝小程序的流量,主要来自使用支付宝的C端和B端商户,与出行、零售、生活和政务服务相关,工具属性更强;精于流量生意的百度,让它更擅长内容、工具类的小程序,流量分发更倾向于中、小企业,但搜索引擎的特质不比社交性软件自带流量,把过去PC端浏览器搜索进入网站的方式照搬到手机上,用户总觉得不太适应。
相比之下,微信小程序的流量绝大多数来自微信用户,但社交关系相对封闭,去中心化的特点意味着对商家引流的要求更高,不过,微信并不希望小程序成为一个导流的平台,张小龙认为“小程序是一个生态,不是一个ToC功能,更不是投机”。于是,矛盾再次出现,因为大多数创业者都希望借助小程序做一桩流量生意。
但即便如此,自2019年开始,微信小程序也陆续做出了一些让步,比如开放小程序搜索能力(线上分享和搜索、线下扫码),要知道,在此之前,微信一直是刻意弱化搜索和入口的概念;为了解决开发者对流量变现的更多需求,微信小程序广告组件全量开放,从单一的banner式广告,到激励式的插屏广告、视频广告等新形态也应运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