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的历史中,流量和红利这两个词经常捆绑出现。然而,流量红利增长殆尽之后,短视频爆火之前的中国互联网,面对流量红利的戛然而止,新的竞争形式呼之欲出。
当用户数量、用户使用时长等数字无法拓展时,也就意味着,增长的来源不再是基数而是系数,企业必须在现有基数(存量用户)的基础上提高系数(商业化效率)。
除了要“用户运营,流量变现”这一背景外,当时的另外两个现实状况:一是,互联网细分领域马太效应明显,各领域头部APP优势明显——比如,BAT三大巨头,稳居信息分发(检索)、电商以及社交娱乐阵地;二是,用户也不甘繁琐的APP所扰,希望摆脱不同APP之间切换的麻烦。
所以,不论是出于消费者体验需求,还是做大流量变现生意,都需要一个超级APP:
这个超级APP,首先要有足够大的流量盘子,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优势;
其次,要可以留住用户,比如有刚需性的地位使其能够将用户牢牢“捆绑”,这样才有基础成为超级航母,承载用户的其他大部分需求。
最擅长连接的腾讯率先一步推出“小程序”,在张小龙的阐释中,微信小程序就是为服务而生的,“用完即走”。当年常被张小龙提起的服务场景是,通过小程序扫描车站购票二维码,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。但是这个“用完即走”有个隐含结果,用完小程序即走,是“退回到微信”,而这样的小程序越多,用户越“离不开微信”。
让用户离不开,也是其他所有企业的梦想。
当然,通过连接用户和场景,是方便了用户,也是帮助微信进一步入侵线下世界。简单说,当微信通过小程序聚合了万千商户和消费者时,万千商户就是要在微信的底盘上争取用户更多的注意力,腾讯不仅成了流量分配规则的制定者,而且成功的每一步交易,腾讯都会分一杯羹。
这样打着奉献旗号还能挣钱的好生意,谁都想做。腾讯之外,两大巨头,百度和阿里也冲在最前。
2018年7月、9月,百度、支付宝小程序陆续上线,随后,头条、美团、滴滴等也纷纷加码,但是小程序之争的重头戏还在BAT三巨头之间:
腾讯作为先行者,有充沛的流量池和完整的社交链传播途径,但是,小程序连接线下场景的一个必须条件是“二维码”,小程序通过二维码将场景物品与用户连接起来,显然,腾讯不具备这一优势。腾讯的优势在于充沛的流量池和完整的社交链传播途径,这也促成了游戏和线上服务率先爆发,比如跳一跳,又比如拼多多,而这与微信最初连接线下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与腾讯不同,阿里的电商生意及支付宝,凭借“买卖活动”及“支付动作”已经连接了线上线下消费的两端,具备一定优势,但问题在于,如果商家入驻支付宝小程序,转化的效率相当有限:
一方面,阿里的产品矩阵是解决购物、支付需求的,但用户的需求不止于此,这就决定了服务的范围有限;另一方面,阿里不地道,数据显示,在其用户规模TOP20的小程序里,只有45%不是阿里系的,简单说,本来阿里的小程序服务的范围就有限,还偏心自家人,那其他商家自然不愿意加入,阿里的小程序生态必然无法做大做强。
再看百度,虽然作为小程序所附着的超级APP,百度APP打开频次和用户使用时长跟微信、支付宝还不是一个量级,但天天喊着要靠小程序把”链接内容“直接进化到”链接服务“,实现商业变现的百度下足了功夫。
在吸取其他两家的不足后,百度集齐了多重优势:大流量(PC时代起的流量之王)、开放生态(联合众多生态,弥补检索入口导致的流量不足)、强转化效率(用户检索的强意图)、公平开放(与阿里形成对比)……
在依托小程序打造超级平台这条路上,BAT各显神通,但由于基因不同,各自为营。然而就在小程序大战持续,还未决出真正赢家时,短视频强势崛起了,小程序被迫熄火了。